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》 > 1999年第6期
编号:10252528
中医传舍理论与肿瘤转移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》 1999年第6期
     作者:张 健 张淑贤

    单位:张 健(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);张淑贤(河北省滦南县医院 滦南 063500)

    关键词:传舍;抗转移;固摄培本解毒法

    指导指导:王 沛

    摘 要 侵袭和转移是肿瘤发生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,肿瘤治疗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抗转移治疗。作者在深入研讨《内经》有关论述的基础上,结合临床实践,提出关于癌瘤转移的传舍理论,从癌瘤传舍(转移)的本质、病理机制、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,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思路和方法。

    中国图书分类号 R73—73

    肿瘤的侵袭、转移是当今肿瘤研究中的难题之一。长期以来,中医肿瘤学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中,有关癌毒对正气的耗散以及癌瘤侵袭、转移等问题的研究,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,且目前中医尚无针对性的治法和药物。本文在深入研讨《内经》有关论述的基础上,结合临床实践,提出关于癌瘤转移的传舍理论,从癌瘤传舍(转移)的本质、病理机制、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,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思路和方法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1 中医传舍理论的形成

    中医对癌瘤转移的认识,可以追溯到《内经》时代。《内经》中不仅认识到肿瘤可以发生传舍(转移),而且对传舍的过程、机理、途径及范围等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。

    1.1 癌瘤传舍的内涵

    转移是癌瘤的本质之一。《内经》将转移称作“传舍”,传指癌毒的传播、扩散,舍有居留之意。中医认为,癌瘤的传舍(转移)是一个连续的过程,其中包含三个要素:①“传”,指癌毒脱离原发部位,发生播散;②“舍”,即扩散的癌毒停留于相应的部位,形成转移瘤;③转移瘤也可继续发生“传舍”,即所谓“邪气淫溢,不可胜论”。

    1.2 传舍的发生机制

    1.2.1 癌毒

    癌毒是癌瘤发生和发展的直接病因,也是造成癌瘤转移的内在根本因素。其特性的两个主要方在,一是易于扩散,发生传舍;一是易于耗散正气,导致正虚不固。癌毒的产生与转移均本于正虚。癌瘤的初期阶段,主要表现为癌毒向原发病灶周围的侵袭扩散;进入中期,癌毒沿络脉、经脉流散,在适宜的环境下又会形成转移病灶;癌毒淫溢,更耗正气,双方力量此消彼长,正气固摄能力愈弱,癌毒的传舍趋势愈盛,形成恶性循环,逐渐进入晚期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1.2.2 正虚

    恶性肿瘤自始至终表现出一系列的正气为癌毒所耗散的证候。癌毒的产生癌瘤的发生与发展均本于正虚。随着病情的进展癌毒不断地耗散正气,正虚证候不断加重,导致正气外抗和内固癌毒的能力下降,进而发生癌毒的扩散,疾病进展,最终出现多处转移,发生多脏器衰竭,恶病质,此系正气耗竭,阴阳离决之表现。此外,“最虚之处,便是客邪之地”,机体某一局部的“最虚”,亦是癌毒传舍(转移)的一个重要条件。

    1.2.3 气滞血瘀和痰凝

    全身或局部的气滞血瘀和痰凝是癌毒扩散和转移的适宜土壤与环境。临床肿瘤患者除表现出一系列的正虚证候之外,均不同程度地伴有气滞、血瘀和痰凝证候。癌毒在沿经脉、络脉播散过程中,为诸邪所阻于“最虚”之局部,气血失和,痰瘀毒聚,即可形成转移瘤。

    综上所述,癌毒的传舍趋向是造成转移的决定的内在因素。全身及局部的阴阳气血之虚,是癌瘤转移的必要条件。气滞、血瘀、气虚血少是外在因素,也是癌瘤转移的重要条件。此外,癌瘤的转移还与环境气候因素及个体的体质因素等有关。正如《灵枢.百病始生》篇所言:“其中于虚邪也,因于天时,与其身形,参以虚实,大病乃成。”
, 百拇医药
    1.3 传舍途径

    根据《内经》的观点,经络系统是癌毒传舍(转移)的途径。《灵枢.百病始生》篇云:“虚邪之中人也,…留而不去,则传舍于络脉…留而不去,传舍于经…留而不去,传舍于输…留而不去,传舍于伏冲之脉…留而不去,传舍于肠胃…留而不去,传舍于肠胃之外,募原之间。留著于脉,稽留而不去,息而成积。或著孙脉,或著络脉,或著经脉,或著输脉,或著于伏冲之脉,或著于脊筋,或著于肠胃之募原,上连于缓筋。邪气淫溢,不可胜论……”癌瘤形成后,癌毒播散,经由孙脉、络脉、经脉、输脉、伏冲之脉,进而侵犯脏腑、组织(胃肠、募原等)。至于癌毒转移的具体规律,要以中医学脏腑、经络理论为指导,结合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来分析,这方面尚需进一步探讨。需要强调的是,这里的脏腑概念属于中医理论范畴,与西医学所言之具体脏器的疾病如肝癌、肺癌、肠癌等有质的区别,研究中要避免混淆。

    2 中医对癌瘤传舍的治疗

, 百拇医药     2.1 整体观念和“治未病”思想

    关于恶性肿瘤的传舍,历代文献中并无明确相应的治法,但中医学中天人相应及五脏六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和“治未病”的预防思想,对于治疗有指导作用。从根本上讲,癌瘤的传舍(转移)属于疾病传变的范畴,“治未病”思想的主旨即在于“未病先防”、“既病防变”。人体脏腑之间存在生克乘侮的复杂联系。《素问.玉机真脏论》指出“五脏受气于其所生,传之于其所胜;气舍于其所生,死于其所不胜。”一脏有病可以影响到相关的脏腑。防治疾病时必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,预先治疗未病的脏腑,既要防止传之于所克之脏,又要防止传之于所侮之脏。正如《金匮要略.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》所指出的:“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”

    杜绝疾病的发展传变,防治癌瘤发生传舍(转移),当以《难经》所言之“补不足,损有余”为原则,结合五行生克乘侮理论,视不同脏腑及其所属之虚实而治。但具体的方法则需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2.2 固摄培本解毒法与中医药抗转移

    《内经》云:“凡阴阳之要,阳秘乃固”。癌毒毒性猛烈,既耗散正气,又易于扩散,且其性属阴毒,易伤阳气,导致“阳强不能秘”,而发生扩散,形成传舍(转移)。《内经》指出:“散者收之”,“其剽悍者,按而收之”,提示应当采用具有收敛、固涩、收摄等作用的药物,以治疗正气(包括气、血、精、津等)有形或无形的消耗、散失及防止癌毒侵袭扩散、转移之证候,我们将此种治法称为固摄法[1]。其作用机制,一方面是通过固摄正气,防止正气的耗散,纠正正虚失固的状态;另一方面是通过固摄癌毒,防止或减少癌毒的扩散与转移,从而杜绝其传舍。在固摄法对正气及癌毒的双重作用下,正气的耗散趋势得到抑制,正气水平得以提升,使之抗癌、固摄癌毒的能力增强,癌毒的扩散转移趋势也同时受到抑制。

    需要指出的是,防治转移应当是肿瘤治疗总体战略的一部分,不可孤立于综合治疗之外。在应用固摄法的基础上,还需结合扶正培本与祛邪解毒两方面的治法,从而形成固摄培本解毒这一中医肿瘤治疗的基本法则,发挥全面的抗肿瘤、抗转移作用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3 中医药抗传舍(转移)研究策略

    3.1 理论研究

    继续深入探讨癌瘤转移(传舍)的本质及其病理机制,探索癌毒的具体转移途径,结合回顾性总结,寻找不同癌瘤的转移规律,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。

    3.2 临床研究

    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心,以治法研究为重点。在整体观念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,注重对“治未病”思想的理解,开展对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及固摄培本解毒法、截断扭转法等新治法的应用研究。

    3.3 实验研究

    本着来自临床,服务于临床的原则,实验研究的重点不应局限于一方一药,而应当以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,建立标准的癌瘤转移中医证候模型,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综合疗法,如固摄培本解毒法,进行系统研究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现代研究认为,侵袭和转移是由多个步骤组成的复杂过程。癌转移过程可概括如下:原发瘤增殖、肿瘤新生血管生长;侵袭基底膜,侵入血管、淋巴管;在循环系统中存活,形成瘤栓并运行到靶器官;滞留于靶器官并粘附于毛细血管;穿出毛细血管,形成微转移灶;肿瘤新血管生成,转移灶增殖[2]。其相应的治疗对策在于特异性地阻断肿瘤侵袭、转移过程的某个或各个步骤,包括a.阻断肿瘤细胞于基质成分的粘附;b.抑制蛋白水解酶分泌或活性;c.抑制肿瘤细胞运动能力;d.抑制血小板聚集;e.抑制血管生成;f.抑制信号传递通路等。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拟生物反应调节剂作用,对于肿瘤转移也有一定影响。因为侵袭、转移涉及多个步骤和环节,寻找对转移的多个环节均具有阻断作用的高效、广谱、低毒的抗转移中医方法和药物,应该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。

    参考文献

    1.张健,李忠.培本固摄解毒法治疗恶性肿瘤初探.中医药博士论坛.北京: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7;150~153

    2.高进主编.癌的侵袭与转移.北京:北京医科大学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,1996:195

    (收稿日期 1998—12—08 修回日期 1999—01—22), http://www.100md.com